若羌基础设施段依吞布拉克综合维修车间主任乔济源:
心守荒漠戈壁 志比阿尔金山

图为乔济源在现场作业。王叶瑛博 摄

更多精彩请扫码
格库铁路沿线的依吞布拉克镇,因附近一眼清澈泉水得名。这里地处阿尔金山海拔3200米的位置,高寒缺氧,周围除了大山就是茫茫戈壁、无人区。
“第一次到这里,我有点喘不上气来。”若羌基础设施段依吞布拉克综合维修车间主任乔济源说。今年40岁的他,过去一直在平原地区工作,2022年刚到依吞布拉克站区,就收到了高原给予他的“特别礼遇”。
2020年12月9日格库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以来,这个站区先后迎来了3批新疆铁路人。乔济源正是其中之一。他和同事们大力弘扬“扎根边疆、奋勇争先”的新时代乌铁精神,日夜守护着这条穿行于生命禁区的钢铁动脉。
初心如磐,“小心思”破解大难题
近日,乔济源从若羌站登上了开往依吞布拉克站的货运列车。他专注地查看前方线路、接触网和沿线电务设备,观察轨道的细微变化。“我们车间融合工务、电务、供电3个专业,每月都要进行巡检。”他说。
乔济源于2009年进入铁路工作,被分配到南疆铁路巴仑台站,从线路工逐步成长为技术员、工程师,直至主管安全的副科长。凭借严谨细致的作风,他克服困难,破解了不少技术难题。
修建于上世纪的南疆铁路横穿天山山脉,线路多是半径小于400米的小半径曲线。“半径小、载重大,加上山区铁路沿线地形复杂,钢轨侧磨严重。”说起当初的山区线路,让乔济源最头疼的就是小半径曲线。
毕业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乔济源,重新核定了曲线要素和技术参数,补充完善了道岔附带曲线资料,提出了“三无小半径曲线整治方案”。该方案在南疆铁路推广。
就这样,乔济源在南疆铁路一步步成长。2014年南疆铁路吐库二线开通,2020年格库铁路通车运营,新疆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乔济源也在其中快速成长。
目前,若羌基础设施段依吞布拉克综合维修车间有70多名职工,平均年龄31岁,其中有很多是“00后”。他们承担着格库铁路阿尔金山至茫崖区段150公里线路、30组道岔、81架信号机及87个轨道电路区段的养护维修任务。这群青年职工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条高原铁路。
乔济源头发花白,身上散发着书卷气,脸上带着“高原红”。“严谨认真、思维敏捷,肯钻研、有点子。”他的搭档、车间党支部书记孙卫这样评价他。
格库铁路开通前,乔济源主动请缨参与前期建设,从沙漠到高原,白天测量、夜间汇总,及时发现了多处技术问题。在一次应力放散施工中,他因坚持温度标准不惜暂停施工,最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所有施工人员的尊重。
面对高原养护难题,他不断创新,设计专用小推车精准平砟、用废旧螺栓修复捣固机镐头,一年省下数万元维修费;引进电动捣固机进行高原试验,大幅提升施工质效。
乔济源常说:“咱们多一分细心,线路就多一分安稳。”“精于毫厘,成于千里”不仅是他扎根高原铁路的信念,还是他践行至今的职业信条。
匠心独运,融合发展强基础
近日,乔济源带领10多名职工前往海拔3100多米的阿尔金山隧道口,进行点外维修作业。高原缺氧,职工们气喘吁吁,机械效率大约下降了20%。
“抬设备、备氧气,行动。”线路位于20多米深的山谷里,他们抬着120公斤重的机具和氧气设备,沿50多级台阶小心下行,没走几步便已汗流浃背、呼吸急促。乔济源接过氧气深吸几口,提醒大家:“高原的脾气比你犟,干活要讲科学。”在嘶嘶的吸氧声中,这群毫厘必较的一线铁路人,一次次迎难而上。
今年,他们凭借这股劲头,完成了全部线路整修。经检测评定,该车间管辖的高原线路质量排到了若羌基础设施段的首位,乔济源感到十分骄傲。
2020年12月9日,格库铁路全线贯通,成为南疆物资进出的重要通道。该线路列车开行数量逐年递增,现每日已达24对。为提升运力,2023年9月格库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启动,新增28个会让站。
刚到高原的乔济源迎头就遇上了全力配合扩能改造的硬仗。
即将开通的阿尔金山北站、金雁山站等4站均位于海拔约3200米的高原。乔济源带领骨干日夜奋战在现场:白天排查隐患,夜间研读标准,再为大家讲解。3个月内,他们整治施工缺陷50余处。
8月的高原山区夜间气温接近0摄氏度,一天,在阿尔金山北站施工的乔济源等人迎来了毫无征兆的雨夹雪,工装瞬间被打湿。低温、夜幕、雨夹雪,施工人员在乔济源的带领下穿梭在施工现场。整整一夜,风雨不断,他们也不曾停歇。天快亮时,最后一处整修完成,每个人的头发都结了一层白霜,衣领冻得硬挺挺,轻轻一碰就“哗啦”作响。“列车通过整齐、美观的设备时,大家不约而同地绽放了笑容。”乔济源说,那笑容里,有坚守的踏实,更有并肩作战的骄傲和成就。
乔济源推行平时生活融、日常作业融、应急补台融的“三融合方法”,推动各专业职工互学互补、联合应急。清雪、防洪、防风害……他们都协同作战。这种以专业凝聚专业的方式,深得职工信服。
格库铁路常年经受风沙与温差考验,设备病害成为乔济源的重点攻坚对象。通过分析病害问题数据库,他将目标锁定在问题占比达65%的索尔库里站。
乔济源集结三大专业力量,对该站实施全面整治。他们运用“三无小半径曲线整治方案”,完成18条曲线精改精捣,显著提升轨道稳定度。在车间党支部书记孙卫配合下,党员攻坚队啃下了大量“硬骨头”,该站也成为全段标杆——线路平稳、环境整洁、设备稳定。
以身作则,关爱职工聚合力
贴近他们,就能了解他们。在高原恶劣环境中,如何留住职工安心工作,这也是乔济源长期思考的问题。把年轻职工当作家人对待,乔济源贴心的做法,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日常拉家常,多谈心,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工作上多支持,带着他们一起钻研业务;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做到融入不脱节。休闲屋的欢笑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关键还是为他们做好职业规划,让他们有发展的盼头。”乔济源用好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工职业规划树,从基础业务培养开始,一步步培养大家。张德才成长为班长,电务班长李森洋也在不断进步。
按照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规定,高原艰苦站区工作满3年的职工就要调整到条件相对舒适的地方。“我不想走,和乔主任一起工作很顺心。”职工徐生文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工作中关注、生活上关心、职业发展上关照,这一系列的措施,拉近了乔济源和年轻职工的心,也坚定了他们扎根高原铁路、护航进出疆大通道的决心。
乔济源吸引人的魅力,还来自于以身作则的引领。在格库铁路新疆段扩能改造工程攻坚的200多天里,他日夜扎根在现场,误差不超过半毫米的作业水平,让线路工杨虎明钦佩不已。
在阿尔金山道岔改造的3个月里,他次次在雪地里盯守3个小时,换来了青工们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誓言。
在巴什考供站区进行设备整治的17天里,他冒着严寒带头干,夜夜睡在风口处,把温暖留给了年轻职工。
乔济源摸透了阿尔金山的脾气,风里藏着变数,雪说来就来。他早早就给无人值守站备足了“粮草”:货架上放着整箱的矿泉水、耐储存的干粮,值守点支起了执勤床。“这下清雪、应急值守的时候,吃喝睡觉都不愁了。”线路工李吉祥蹲在新架好的高低床边,拍了拍厚实的床垫说。
“这些孩子离家远,我就得替他们父母多照看着点。”乔济源常这么说。
每月给父母1000元,休息回家给家人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这每月雷打不动的“三个一”情感交流,是乔济源交代给职工的“家里事”。他还不定期电话“回访”,和职工家人唠一唠。
高原站区的小菜园蔬菜一茬接着一茬丰收,餐桌上的美食花样变了又变。
“职工离家千里不容易,在这条件艰苦的地方,人心暖了,干活才踏实,运输安全才能攥在手里。”乔济源总这么说。
在依吞布拉克综合维修车间院内道路两旁,低矮的红柳顽强生长,烂漫的格桑花随风摇曳,新疆大漠戈壁的红柳和青藏高原的格桑花在这里共生共长,如同扎根高原的新疆铁路人,在坚守中成就美好。
榜样档案
乔济源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若羌基础设施段依吞布拉克综合维修车间主任,曾获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采访手记
海拔高境界更高
格库铁路,被称为“大漠新丝路”。保障这条钢铁动脉畅通的是一群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铁路人。乔济源正是这个群体的优秀代表。
这里氧气稀薄,却从未稀释铁路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这里风沙肆虐,却从未吹散他们的执着与热忱。乔济源与同事们守护的不仅是线路的关键节点,更是一种精神的海拔——它无关地理,却高于群山。
他们用坚守点亮高原苍茫的夜空,用专业与初心守护列车安全通行。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他们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铁路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