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100个拥堵点改善项目的任务目标,通过“上海发布”、“上海交通”、“文汇网”、“新民网”等媒体渠道对部分典型的改善案例进行了宣传报道,获得媒体与市民较高的评价。主要做法,一是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聚焦交通拥堵新区域、新情况。由专业研究单位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改善建议,部分实施的缓拥堵项目精准选取在中心城区部分热门居民居住区之间的通勤射线走廊上,切实缓解潮汐式的通行拥堵压力。二是科学分析,合理布局实施项目类型。设置可变车道是在受限改善需求与建设条件间存在矛盾下改善效果最明显的项目类型,今年的缓拥堵项目中增加此类型项目所占比重,通过道路设施改造、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和信号控制三位一体同步联动实施,提高实施区域的交叉口通行能力。三是在硬件环境上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营安全,倡导公共交通出行理念,缓解道路拥堵。通过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改善了公交站的候客环境,进一步提升广大老年人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一是打破数据壁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城市道路交通领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破数据壁垒,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升市民出行便捷度与舒适度。二是完善多种改造类型。结合历年已实施的拥堵点改善项目经验,将以完善地面交叉口标志标线、渠化交叉口进口车道为主的项目类型拓展至拥堵路段改造、高快速路上下匝道标志标线和交通组织优化等多种改造类型,重点实施路口渠化、路段改造、港湾式车站、可变车道、标志标线完善等五大类改善项目。三是强化工作机制。按照“市区协作,以区为主”的原则,明确各区为缓拥堵工作的责任主体。同时,扩大港湾式车站改造覆盖面,做到能改造尽改造,切实落实公交优先的战略举措。我局将强化统筹协调和动态评估机制,加强与市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全市缓拥堵工作动态开展。
原文链接:https://dlysj.sh.gov.cn/jtyw/20221130/7f7352a4f0994e768e610a9c6a223b7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