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讯(记者 笪越)10月22日下午2点,在南京港新生圩港区码头上,远远看到一艘蓝色货轮正从在建的新生圩长江大桥下缓缓驶来,三艘海事船在周边引导护航。在渐凉的秋风中等待了约30分钟后,吃水11.8米的中国籍散货船“蓉达上海”轮,在南京海事局的维护保障下成功靠泊,刷新了南京港开埠以来进港船舶吃水最大历史纪录。
该船船长199.98米,船宽34米,装载56500吨铁矿石,从舟山马迹山港始发,于当天下午如约抵达南京港。此次实船试验的成功靠泊,标志着长江12.5米深水航道“黄金效能”进一步释放,极大地降低了全社会物流成本,是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的又一显著成果。南京港率先成为江阴以上各港口同类型船舶中,允许接靠船舶吃水最深的港口,“大船深水”时代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再添新动能。
“一寸水深一寸金”,船多吃水0.1米,载重货物多达1000吨,就能减少平均大约2000万元的运输成本。“船舶吃水的提升最直观的经济效益就是每个航次运货量的提升,从而使得航运物流成本降低。”南京海事局新生圩海事处处长黄翔解释道,除此之外,对于港口而言,还意味着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船东会更愿意将南京港作为始发或目的港,同时南京的货运企业也能享受更便利的选船条件,在此基础上航运综合物流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本文刊于《扬子晚报》10月23日2版
原文链接: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4/10/23/art_41651_113958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