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港站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铁水联运一体化管理模式——
铁海相连 港通天下
繁忙的广州港南沙港区。马 鑫 摄
珠江入海处,龙穴岛旁,舢舨洲灯塔矗立百年,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经久繁荣。
货如轮转,广通天下。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沙港站与水结缘,铁海相连,通向世界。
如今,刚满20周岁的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开辟了196条班轮航线,其中外贸航线超160条,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900万标准箱,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枢纽港区。
火车“纤夫”,勇挑大梁
10月1日,广州秋阳高照,风劲潮涌。站在南沙港临岸远眺,运载汽车、家具、原木、纺织品等货物的万吨巨轮与蓝海交相辉映。
黄圃站隶属于南沙港站。邓炽生是黄圃站的盯控人员,也是一名56岁的老党员。头戴草帽、腰挎工具的他快速前行,和工友们一起赶往站场,盯控调车作业安全。
这些火车“纤夫”们不舍昼夜,把一节节装满货物的车厢串联在一起,经江海铁多式联运,送往国内外各地。
“看到一件件国货从这里出发,出口到西亚、欧洲、拉丁美洲等地,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邓炽生说。
大港兴大城,大城荣大港。今年1月至9月,南沙港外贸货物、集装箱吞吐量不断增加;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超过2400万标准箱,成为泛珠三角地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出海大通道。
南沙港站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深化站、机、货一体化改革,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优化作业组织,形成问题互控、信息互换、管理互补、任务同担、作业同体、成绩同享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动生产效率稳步提升,物流成本渐次降低。
南沙港站运输量不断突破历史纪录,今年以来,先后7次受到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嘉奖。
走过春华秋实,无惧风雨骄阳,坚守岗位的火车“纤夫”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中的一滴墨、一笔画、一道景。
跨越山海,牵手世界
立足南沙港区,广州正加快构建多方式、低成本、高效率的集疏运体系,以点带面、以面结网、连接成片,联通粤港澳大湾区与中部、西南经济圈,实现港航、铁路互促发展,物畅其流。
2021年12月,随着南沙港站全面建成通车,一条通往内陆的产业通道就此打通。至此,广州港集疏港铁路连结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南沙港区,经京广、京九、广深等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集港口、铁路、公路于一体的多式联运网络发展成型。
跨省联运展开的合作不胜枚举。同年,一批援非物资从湖南株洲北站发出,发往广州港装船出海,标志着首趟“湘粤非”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开通。
这一路线的开通,为湖南及周边省份内陆地区通往非洲搭建了一条便捷、经济、高效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大通道的畅联、合作的广泛开展,直观体现在数据上:广州港铁路集疏货物从2004年的423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400万吨。粤港澳大湾区与西南、中部省份实现相互赋能,共同发展。
全力以赴,增运上量
在2023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中,广州港位居世界前列,港口效率稳步提升。
“我们树牢‘一盘棋’思想,深挖潜力,加强联动,守住安全,提升效率,确保稳稳接住增长量。”南沙港站站长李桓玉说。
以黄圃站为例,该站每月发送电器近3000车,到卸钢材1000多车,作业量是最初的两倍。“货运形势越来越好。”看到班列按时从黄圃站开出,邓炽生自豪地说。
高效率的背后是新理念、新技术的运用。南沙港站积极运用广州局集团公司“海铁联运一体化服务云平台”,加强海铁联运各专业、各岗位互联互通,实现海铁联运全过程、透明化管理,为铁路打造海铁联运精品项目贡献力量。今年以来,南沙港站完成装车9.86万辆,同比增长57.6%;完成卸车10.16万辆,同比增长74.1%。
港口经济繁荣带动关联行业发展,更带动城市发展。去年3月,首批3600辆哪吒汽车在南沙汽车口岸驶上“卡里领袖”轮滚装船,标志着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哪吒汽车南沙至东南亚航线成功首航,助力该品牌的出海版图遍及东盟、南亚、中东市场。
从“穗车”到“粤车”,再到湖南、广西、重庆等外省区市汽车企业,中国汽车从广州港驶向深蓝、走向世界。南沙汽车口岸的汽车装卸量也从2004年的1.5万辆,增长至2023年的近150万辆。
广州港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产业大繁荣。自广州眺望南海,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货物自八方而来,向深蓝而去。帆劲千年,浪潮再起;铁水联运,蓬勃远航。
原文链接:http://www.peoplerail.com/rail/show-1810-54211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