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欧
重庆市沙坪坝区团结村集装箱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大大小小的邮包装箱,之后,这些邮包将搭乘中欧班列(重庆)从这里运往欧洲。这是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在此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然而,曾几何时,铁路运邮在国际上是明令禁止的。 重庆海关偏偏不信这个邪,在他们辗转协调、推动下,国际铁路合作组织讨论通过了新的《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议》,删除了禁止运输邮政专运物品的规定。从此,为沿线各国群众运送邮包,成为中欧班列(重庆)的又一项重要使命。 据统计,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重庆海关共监管中欧班列出口运邮68个集装箱、102.1万件、321.1吨。 其实,打破国际铁路运邮壁垒,只是重庆海关近年来围绕“放管服”改革,创新监管方式、优化监管模式、缩短通关时间的一个缩影。运用安全智能锁实现中欧班列(重庆)沿线数据共享,推行“四自一减”为企业简化报关手续,这些“全国首创”成为重庆海关支持中欧班列(重庆)发展壮大,助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举措。 打破壁垒实现国际铁路运邮 “这是一项重大突破,开创路运邮的先河。”重庆邮局海关副关长代文利告诉记者。 按照1956年国际铁路合作组织颁布的《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议》规定:在国际铁路直通货物联运中,不准运送邮政专运物品。 “中欧班列是一条联系沿线各国的民心路、利民路、便民路,必须克服千难万险,想方设法打破禁令,让邮包互通沿线各国,方便沿线群众。”重庆邮局海关监管科副科长夏峥感慨,“可要想打破这项禁令谈何容易,不仅需要铁路合作组织27个成员国的铁路部门同意,还需要与中欧班列(重庆)沿线各国的海关、邮政部门等进行协调。” 2014年,重庆海关工作人员辗转于重庆和北京两地,与原国家铁路局、海关总署积极沟通、协调,希望从国家层面打破铁路不能运邮的壁垒。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海关总署明确表示,针对中欧班列(重庆)运邮事宜积极与外方协调;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向沿线各国提出运邮事宜,得到各国邮政部门响应;国际铁路合作组织讨论通过新的《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议》,删除了禁止运输邮政专运物品的规定,于2015年7月1起生效。 2016年9月29日,一列载着邮包的列车从重庆铁路口岸出发,10月13日顺利抵达德国法兰克福邮件处理中心,开了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全路段运输国际邮包的先河。 自2017年7月开始,中欧班列(重庆)每周四、六分别固定发送一个邮件集装箱,实现了国际邮包运送常态化。 2018年11月26日,一批来自德国杜伊斯堡的邮包到达重庆国际邮件互换局铁路口岸中心。中欧班列(重庆)首次较大规模邮件进口测试圆满成功,这是中欧班列运邮工作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表明中欧班列已打通了全部通关环节,沿线各海关、口岸已达成一致,往返运邮条件都已成熟。 如今,中国的玩具、服装、首饰、鞋子等通过搭乘中欧班列(重庆)运抵沿线14个国家;欧洲的奶粉、化妆品、红酒等特产可由中欧班列运回国内,大大丰富了沿线国家消费者的选择。 安全智能锁更是“万能钥匙” 国际铁路禁邮的壁垒被打破,但随之新的问题也来了:中欧班列(重庆)途经多个国家,每经过一个海关都要开箱验货,通关效率和安全性可想而知。 将纸质单据变为电子数据读取,让各国海关共享数据,安全智能锁的设想就此应运而生。 提出设想后,重庆海关多次开会研究,并请来了技术专家论证。最终,集邮件数据、机检图像、邮件路单、检查结果等于一体的安全智能锁诞生。 2016年9月,安全智能锁首次被运用到中欧班列(重庆)国内段监管中。安全智能锁锁在装有邮包的集装箱上,实现了集装箱邮包启动地、中转地、出境地海关通过安全智能锁统一监管。
重庆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