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规范执法方面。执法政策研究不断加强,坚持以问题、目标为导向开展执法政策研究,印发《南京市交通运输市设行政处罚(强制)事项自由裁量基准适用规则(试行)》《推进和完善非现场执法工作的实施方案》等。队伍能力建设持续加快,上半年累计线下参训846人次,线上培训19590学时,持证人员实现100%参训参考;组建“执法讲师团”、开设“执法小课堂”2期,加强对执法一线的帮扶指导。执法监督工作规范开展,推进市、区执法办案指导全覆盖,上半年编发督查专刊7期,评查案卷92份;同步推进“教科书”式案卷模板编撰。
二是联动执法方面。跨部门联合执法渐趋成熟,在旅游包车、成品油运输等领域与公安、文旅深度合作;在港口污染防治方面与生态环境、直属海事等部门建立联合监管机制,上半年累计开展联合执法12次。都市圈执法互动不断深入,区域一体化模式不断健全,在治超领域开展宁宣、宁马、宁滁及宁镇扬淮联动执法,在苏皖省界交界地区与滁州、马鞍山交通执法部门共同开展“交通蓝·护卫2024”专项行动,组织长三角区域交通运输执法协作应急演练;同步依托都市圈内21个执法点开展道路运输联合执法整治,推进区域协作示范点建设,打造“南京样板”。
三是智慧执法方面。升级市执法指挥中心,推进平台资源共享,整合汇聚车载智能监控等2233路视频资源;通过“大数据”研判违法违规预警线索,上半年处置关联案件4610起。积极推行“云巡查”“云监管”,目前全市900公里普通国省道、195公里高速以及水上码头及船岸界面均实现“执法APP+无人机+固定监控设备”电子化巡查。推进“市交通智慧执法”项目建设,率先完成IPv6网络改造,优化升级信息化系统;积极推进“守护2.0”系统本地化部署,上半年,依托该系统完成检查任务21385个(同比提升149.2%),录入案件9543起。
四是信用监管方面。完成道路水路5709家企业、21.42万从业人员信用等级评定,同步认定红名单企业73家。配合市信用办开展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有无违法记录证明系统数据更新与核验工作,开展企业有无违法记录证明数据核验760余条。深化信用修复,通过开通失信主体在线申领信用修复材料渠道实现“不见面办理”,上半年信用修复预审核450余条;同步按照《交通运输执法重点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方案》,深化信用信息应用,推行信用差异化监管。
原文链接: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4/6/18/art_65473_112728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