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九江县城西南的马回岭车站,是京九线上一个不起眼的四等小站。虽说该站早已不办理客运业务,但人们结伴前往的热情却依旧不减。这是因为历史上,聂荣臻在此地策动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南下参加南昌起义。如今位于马回岭车站以南千米处,始建于1911年的第一代站房,早在1987年便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已经是远近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众多的参观者中,有对上了年纪的父子显得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与基地工作人员熟识,而且更关注铁路元素。父亲是一位七旬开外的老者,他站在二楼,俯瞰着钢轨,对着自己已过不惑之年的儿子念叨: “就在那儿,这条线路我一走就走了几十年啊! ”

“参加工作结了婚以后,单位给我在老德安站边上的家属区分了一间房,那个时候我一般坐早上的火车来马回岭站,下午就一路步行检查走回德安站,每根枕木我都要走,每根钢轨我都要检查,看看区段内的路基有没有问题,两边股道里的石子多了还是少了,17公里的路程要走四五个小时嘞。”

这位老者名叫秦家才,1964年入路,如今已是79岁高龄。退休前,他是九江桥工段的领工员。正搀扶着他的,是45岁的儿子秦明。作为九江车务段的调车区长,隔行如隔山本在情理之中。但秦明经年累月受父亲熏陶,居然也成了半个工务行家。

其实早些年陪老爷子故地重游、追忆往昔的,以秦明的姐姐秦亚萍为主力。秦亚萍以前是九江车务段货运员,现在也退休了。

说起来,姐弟俩都在铁路上工作,都是深受父亲影响。小时候,一家人挤在30平方米的铁路宿舍里,物质生活虽不富裕,但父亲经常拿回家的奖状和茶杯、毛巾等奖品,让孩童时代的秦亚萍和秦明在小伙伴面前挣足了面子。他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当年父亲天天在轨道上行走,每月要磨破一双鞋。天天要扛着沉重的工具材料上道,工作服最先磨损的部位是肩部。勤俭持家的母亲,为此没少给父亲做垫肩。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这句话,搁在秦亚萍、秦明姐弟俩身上再合适不过。 秦亚萍干了一辈子货运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工会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各种荣誉拿到手软。 去年临退休前,她还荣获党员创岗建区先进和五好文明家庭,算是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划了个圆满的句号。

今年45岁的秦明各种荣誉拿得并不比姐姐少。 早在2006年前,他就夺得了九江车务段连接员技能大赛冠军,并由此被领导委以重任,一路做到了调车区长,成为保一方平安的“定海神针”。
每每谈到一双儿女,秦家才老人都是一脸自豪: “还不错,没给我丢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