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客运服务观察网!

客运服务观察网

舍生忘死的成昆铁路人做出的无悔选择

铁路沿线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7日电 (程轩)8月14日上午,雨后初晴的尼日河两岸格外平静,成昆铁路埃岱二号隧道出口处,数十名抢修人员正在全力组织清淤排障,在经历两次抢通后,线路清理工作仍在持续。12时44分,190多米高处的山坡上岩体突然无征兆的发生崩塌,顷刻间数万方土石滑落,包括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西昌工电段职工杨铭、何耀在内的17名工作人员在抢险过程中失去联络。

  

  为背负成昆铁路人的责任和担当,他们不计生死,不顾安危,把抢险当作冲锋的号角和磨砺筋骨的锻造,用行动作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抉择。他们是铁路的骄傲,是人民的英雄,值得被永远铭记。

  

  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凉山上的“慢火车”如同不知疲倦的“钟摆”,将旅客从大凉山的这一头送往另一头,为他们带来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和曙光。

  

  凉山地区地处大陆腹地的封闭地区,交通闭塞,沿线群众出行极为困难。1970年,一项工程的完工给这个地区带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昆铁路建成通车,让发展滞后的大小凉山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地方经济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对改善凉山交通状况,密切西南与全国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昆铁路开通运营至今的近半个世纪里,沿线贫困地区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农业资源等通过这条铁路与外界进行交换,凉山“聚宝盆”里的物产不断被这条钢铁长龙输送到祖国广袤大地。一趟趟穿梭在成昆铁路上的列车如同一枚枚帮助当地群众精准脱贫攻坚的“绣花针”,串联起大小凉山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铁路始终把成昆铁路的发展作为西南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今年上半年,成昆铁路累计发送货物184万吨,每天就有2万多名旅客通过成昆铁路前往各个地方,是沿线群众出行和货物运输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途。

  

  对沿线彝族旅客来说,铁路承载着他们出行、经商、上学的愿望,是他们心中名副其实“希望之路”。每日奔忙慢火车,早已成为了他们的致富车、求学车、希望车。

  

  7月底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成昆铁路沿线区段多次发生水害并导致线路中断。由于铁路沿线许多地区公路条件极差,这条“希望之路”的被迫中断意味着每天约有数万名沿线群众无法再像平时一样赶着猪、羊,背着玉米和土豆踏上“致富路”维持生计,也意味着,在即将到来的9月开学季,数以万计沿线学生不能按时回到课桌前拿起崭新的书本。

  

  面对沿线群众殷切的期盼,面对肩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重大责任,在水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如何高效完成抢修任务,快速恢复通车,是成昆铁路人不得不攻克的难题。

  

  作为一条典型的山区铁路,成昆铁路沿线山高坡陡、水深流急,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山区铁路之一。成昆铁路跨越大凉山区,蜿蜒出没于峡谷之间,横穿南北径向构造带和南北向地震带,断裂等各种灾害性地质问题极其发育,全线有500多公里位于地震烈度7到9度的地震区,其中8到9度的有200多公里。成昆铁路穿过四川盆地、盆周山地、横断山系、云贵高原,沿线不良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地质灾害隐患点位分布之高,世界罕见。

  

  在“白云缠腰浪作伴,脚踏绝壁头顶天”的险恶条件下,唯有与天斗、与地斗、与山斗、与水斗。修建于1958年的成昆铁路,直到1970年7月才全线贯通,其修建难度之大、工程之艰巨、施工之复杂显而易见。为了在“筑路禁区”修筑铁路,筑路大军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跨激流、战险山,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创造出征服自然的伟大奇迹。千军万马齐上阵,18万铁道兵浩浩荡荡奔赴大西南决战成昆,年轻的铁道兵战士用血肉之躯筑就了这条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沿线大大小小的陵园默默守望着来往的列车,成千上万的筑路建设者光荣地留在了他们挥洒汗水、浴血奋战的热土。

铁路沿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