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是中国革命的一片热土
更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源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三次致贺信、一次回信,为安徽发展擘画了蓝图、指引了航向。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沿着3米宽的土路走进大湾村,关切地询问村里的脱贫情况。
6年后,这条雨天不好走夜里不敢走的乡村小道变成宽阔的硬化路,为百姓带来幸福生活。
本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
邀您沿路追寻“皖美”乡村
夏日的大别山凉风徐徐。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西南部的大湾村,空气清新,山明水净。沿着红岭公路穿行群山,车窗外重峦叠嶂、翠绿葱茏,到处一片生机勃勃。通达田间地头的一条条乡村公路,连接着家家户户。
俯瞰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
“总书记来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路!”大湾村村民陈泽申的老屋就在村口,门前是一条崭新的沥青公路。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大湾村,在陈泽申家的院子里,关切地询问村里的脱贫情况,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陈泽申指着门前的大路说:“当时还是一条3米宽的砂石路,前面是一片农田,一到下雨天出门就是一脚泥,晚上出去还要打手电筒。”
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硬化路
顺着陈泽申手指的方向,一条宽阔的沥青路一直延伸向村里,不时有自驾游车辆驶过。“现在路修得漂亮,还装上了路灯,下雨再也不泥泞了。”陈泽申告诉记者,他现在是乡村道路专管员,负责这条乡村道路的清洁养护,每个月收入500多元。
俯瞰大湾村。
关于这条路,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同样记忆深刻。“2015年,我刚来村里时,车都不敢开进来,就是担心村道狭窄不好掉头。”余静告诉记者,脱贫攻坚以来,村里的道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泥路,买了汽车、摩托车,公交车也开进了村。现在村民到镇上或县城,都非常方便。
道路畅通了,小山村的人气也越来越旺了。这几年,大湾村的游客接待量逐年增加,去年大湾村游客接待量达35万人次,农家乐也由2015年的6户增加到了42户,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7000多元增加到1.5万元,翻了一番,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明年我们将投资3.5亿元,将这条路拓宽改建成二级公路,届时从县城到这里可以节省10分钟左右。”金寨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马锐说。
俯瞰霍山县太阳乡。
“十三五”以来,革命老区六安市累计投入136亿元,建成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扩面延伸工程1.7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530座、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248公里、窄路加宽工程4104公里,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129公里、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工程44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577公里,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硬化路、建制村通四级以上水泥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山区300至500米错车道完成比例均达100%。
村村通迈向组组通
农村公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建设项目要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重要指示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全面发展,基本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实现了与国省干线公路以及城市道路的有效对接互通,人民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截至2021年年底,安徽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0.9万公里,农村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49.2公里;全省100%的建制村、98.5%的较大规模(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了通硬化路;建制村100%通客车、40%通公交。
俯瞰金寨莲花山风景区红岭公路。
“从‘村村通’到‘组组通’,从服务脱贫攻坚到支撑乡村振兴,安徽始终注重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先行引领作用,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期盼的出行难题。”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章义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以深通、联网、提档为重点,持续构建覆盖广泛的农村公路网。今年,安徽将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960公里、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600公里、20户以上较大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2800公里。
原文链接:https://jtt.ah.gov.cn/xwdt/mtjj/1211157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