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如滚滚车轮向前,永不停息,过去的一切,成就了现在,现在的一切,成就了将来,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前行。三代人见证了怒江峡谷公路的发展与变迁,父辈们的教导在新一代公路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传承给我们的是公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和信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向未来茁壮成长的养料,始终如一践行“只有横断的峡谷,没有中断的公路”的铮铮誓言,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履行当好开路先锋的神圣使命,为怒江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怒江公路局党委工作部 付馨
时光无声,岁月有痕。李城文一家三代人以养路为业,以站所为家,甘当路石,敢承大重,在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公路上,总能看见他们身穿橘红色标志服不时地穿梭在公路上的身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履职尽责、无私奉献!
支援保障先行者
爷爷李积培,1934年出生,剑川县象图乡人。1960年至1965年在下关公路养护总段柏油队工作,1965年至1968年参加抗美援越战争。听爷爷说在抗美援越修路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还时常面临着敌人轰炸机和火箭炮的生命威胁。因为没有路,而且陡峭难行,整个支援部队后勤保障全靠人力背送,运送效率低。既然没有路,那就克服困难靠着双手造路。当时的施工机械化程度很低,修路主要靠人工,面对原始森林里那些盘根错节的野藤、野竹林及满山遍野的杂草,就用利斧、长刀砍、推土机推,锄头、铁锹、小推车就是筑路兵们手中的武器。1968年3月爷爷所在的筑路部队完成了抗美援越的筑路任务,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回到了下关公路养护总段柏油队工作,1980年至1986年在剑川公路管理段白石江道班工作,1986年12月退休。
抢险保通急先锋
父亲李昌雄,1968年6月出生,1986年12月从爷爷手中接过筑路、养路的接力棒,成为公路养护战线上的路二代,清路障、铺沥青、保路洁、修路肩、清边沟……继续秉承着甘当路石,敢承大重的理念。1986年12月至1988年2月在剑川公路管理段白石江道班工作,1988年兰坪公路管理段成立,同年2月调入龙潭道班工作,1993年至1998年在金顶道班工作,1998年至今在兰坪公路分局机化站从事工程机械操作。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牢记爷爷的教诲,爱岗敬业,推积雪、抢塌方、保畅通已成为他的天职,哪里有塌方险情,哪里就有父亲忙碌的身影,在公路养护一线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曾多次荣获先进生产(工作)者、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五好”文明家庭、学科学用科学先进个人、机务管理工作“先进个人”、“技术创新能手”等称号,并在六库公路管理总段1991年水毁防洪保通中荣立二等功、2004年度水毁抢修立功个人、2008年抗雪救灾保通先进个人。父亲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坚守着精业、敬业、乐业的职业品质,始终如一践行着“只有横断的峡谷,没有中断的公路”的铮铮誓言。
李昌雄参加装载机技能竞赛
绿美公路排头兵
成长于公路人的家庭环境,自小被公路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我于2014年10月考入兰坪公路管理段,2015年1月至3月在金顶道班工作,2015年3月后陆续参与了鹤营线大修油路等工程项目建设,主要从事公路工程实验工作,至今在兰坪公路分局从事公路养护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李城文工作照
近年来,公路养护行业大力推广“四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公路养护精细化和机械化水平。相比爷爷、父亲当时的筑路、养路条件,现在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条件好多了,公路养护逐渐走向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压路机、挖掘机、装载机、摊铺机、铣刨机、扫地车等大型养护机械设备纷纷被运用,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路况质量也得到很大改善。按照云南省绿美交通三年行动“绿美公路”创建有关要求,兰坪公路分局积极开展绿美公路创建工作,作为公路养护技术管理的一员,我坚守在创建一线,争当绿美公路创建的排头兵,在具体创建工作中,推行绿色养护、生态养护,着力打造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地域特征显著、群众满意度高的绿美公路。
公路保洁、病害处治、塌方清理、除雪保畅……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一年365天,每一天,公路人都在路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祖孙三代,一起见证了公路发展从填“空白”、补“断头”到畅“动脉”的光辉历程。在峡谷蜿蜒的公路生命线上,每一个里程碑都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我们将砥砺前行,持续坚守“养好公路、保障畅通、服务人民”的行业使命,养好人民满意公路。
原文链接:http://jtyst.yn.gov.cn/html/2023/xingyexinwen_0529/12877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