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了,街头挂起灯笼,空气中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味道。此时,一辆红色重型货车在市场主干道驶过,车头上贴着红艳艳的“福”字,车上装满年货。车上驾驶员叫贾太强,开了20多年货车,20多个春节极少在家度过的他并不是个例,还有无数公路物流人为更多人团圆,坚守在自己岗位上。
20多年货车生涯,最后一个在路上的春节
1963年出生的贾太强,还有两个月即将迎来60岁的生日。根据相关规定,驾驶员满60岁,驾驶证自动降为C1证,即不可以继续开大货车。这意味着老贾将和自己从事20多年的货运生涯正式告别,这也是最后一个在路上的春节。
贾太强是贵州遵义人,2003年他听说开货车赚钱,借钱买了辆货车,开启了自己20多年的货运生涯。多年来,他跑过西藏,去过云南。早年间,云贵川一带路不好开,山多路陡,都是土路。那时候也没什么智能手机、卫星导航,找货不容易,送货全凭一张简易地图和张嘴问路,遇到胡乱指路的人,想找人说理也没法,只能自认倒霉。随着“路路通”等政策实施,老贾见证了中国道路基础设施的逐步发展,土路没了,柏油马路建起来了;陡峭的山路少了,安全便捷的高速公路多了。伴随互联网普及,运满满、货车帮等app让货运变得简单智能许多。近几年随年纪增长,老贾从跑长线改为倒短线。春节运输量大,货运平台上运单多、运价高,他往往选择拉年货,赶不上家里的年夜饭,今年春节也不例外。

“家里人肯定会说啊,每年都不能吃团圆饭。运年货嘛,多运点大家过年都开心。而且趁运价高多跑几单,小孙子的玩具也能多买几个。”这么多年来,贾太强习惯了货车上的生活,通过运满满找货,他拉过年货、拉过钢材等,亲眼看到小孩子拿到年货幸福的笑脸,也实地见证过自己拉的钢材变成了连通大山的大桥,他发自内心地为自己“货车司机”的身份感到骄傲。
90后夫妻春节不回家,只为保障高速交通
彭仁燕是贵阳南收费站一名卡票数据员,负责收费站最重要的工作——卡票数据统计运营。年关近了,卡口人手不够,她过来帮忙,有时还要帮忙协调驾驶员和工作人员的矛盾、指挥交通等。因为岗位特殊性,工作常年两班倒,而且需要24小时待命,值守夜班还要住在站里。
2022年9月,贵阳疫情突然暴发,贵惠高速实行封闭管理。彭仁燕作为党员毅然冲到抗疫最前线。连续20多天,她在贵阳南收费站处理事务,统筹安排各项防疫物资发放。家就在距离收费站不远处,却始终不能回。两岁多的孩子天天缠着奶奶给她打视频,喊“妈妈下班回家”。自孩子出生以来,这是他们分别最长的一次。彭仁燕忍不住心酸和不舍,更何况她的丈夫也在抗疫前线,孩子只能由奶奶照顾着。
彭仁燕的丈夫夏吉浪是贵惠高速的应急队队长。疫情期间,负责每天道路巡查、救援、养护。不仅如此,每年春节期间都不能回家。贵州天气严寒,为了道路安全畅通,夏吉浪每到冬天都需要给道路抗凝冻,根据温度提前撒工业盐,防止道路结冰,过年期间更需要值班,监测天气情况,随时可能夜晚出去抗凝冻。“去年除夕,晚上10点多和同事出去抗凝冻,直到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才回来。”夏吉浪介绍自己过年的日常,语气很淡然,“没什么,这四五年都这样,习惯了,让大家顺利回家过年才重要。”
护桥工3年不回家,只为他人吃上年夜饭
赵云华是北盘江大桥的护桥工,负责大桥检查、路面障碍物清理等工作。一旦出现下雪等极端天气,不仅要组织抗凝冻,还需要和云南方沟通交通管制等问题。赵云华从事护桥工作3年多,没有一次能回老家过年,家里兄弟3人,每年都缺他一人,父母难免抱怨,但他从来没考虑更换工作。
“一方面是热爱,另一方面对工作有自豪感,每清楚一个障碍物就排除了大桥潜在的问题,就会避免一次交通事故的发生,避免一次人员伤亡。我们做的工作虽微不足道但对大家有益。”赵云华鼻子冻得通红,谈到自己工作却难掩自豪。去年除夕,赵云华在巡视大桥时发现一位因车辆故障被迫停在应急车道的驾驶员,他和同事一起帮助他解决了故障,并护送他下了大桥,最终,那位驾驶员赶上了年夜饭,还发消息表示感谢。赵云华的心情比自己吃上年夜饭还开心。过年不回家,但可让更多的人顺利吃上年夜饭。
万家灯火、万众团圆,少不了贾太强、彭仁燕、夏吉浪、赵云华等这些平凡人“不回家”的选择,岁月静好是因为他们坚守在不平凡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