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客运服务观察网!

客运服务观察网

宣大分公司宋士娇发表散文《传承家风 感恩父母》

  

  人的一生充满着挫折和失望,也涌动着幸福和希望。无论名门望族,还是寻常百姓,每个家庭都有家风的传承,好的家风,能使家兴旺、国和谐,我们不会刻意去关注它,但它却一直潜移默化,给我们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土坯房,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同中国所有农村父母一样,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侍弄着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虽然没有给我富足的生活,但我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宝贵的品质——勤俭、坚韧、自立。他们为了改变家里的现状不遗余力,起早贪黑、勤劳节俭,收麦子、种玉米、栽果树……农闲时,他们还会四处打工,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困窘的生活。在别人眼里,父亲和母亲是普通而平凡的人,但对我来说,我的父母亲是了不起的人,是我最崇拜和敬仰的人。

  父亲的经历颇为坎坷,但他一直坚韧、自立。父亲共有5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大。早年父亲上完初中之后就回家务农了,每每提到此事,最过意不去的却是爷爷。他说父亲学习很好,只是迫于生计,放弃了学业,不停地寻找谋生的方式,以支撑整个大家庭的花销。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和母亲的感情一直很好,他们很少吵架。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脾气都比较温和,而在于他们长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

  母亲是一个非常聪慧、勤劳的人,从不因琐事与人斤斤计较,更不参与别人的口舌是非。母亲和父亲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我和妹妹弟弟好好念书考上大学,摆脱贫苦的农村生活。这件事从我们刚念书时母亲就一直在念叨,直到我们后来如愿考上大学。也是为了这个愿望,母亲和父亲辛苦奋斗了大半辈子。

  母亲非常要强,1998年父亲外出打工,母亲一个人在家打理所有的农活,并处理得井井有条。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能承受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是难以想象的。当然支撑母亲的最大力量,或许就是我和妹妹弟弟,是基于对我和妹妹弟弟的爱与将来,才让她如此坚韧、顽强。印象最深的是,那年父亲去外地打工后,南方洪灾暴发,我的家乡也暴雨不断,土坯房承受不住开始漏雨。冒着大雨,10岁的我带着8岁的妹妹还有5岁的弟弟,一捧捧地往水桶里装土,母亲则站在房顶上用绳子系好水桶拉到房顶,修补房顶上的洞。尽管生活艰辛,但是一家人相亲相爱,共同面对困难,让这些苦也转化为心里的甜。

  长期劳累,母亲的身体出了状况,常年吃药。后来,我每次放假回家,都会和父亲母亲一起下地干活,每次都尽量多干,争取把最紧要的、繁重的活帮忙干完,以减轻父母亲的负担。就这样,我们在父爱和母爱中一天天成长,而父母却在艰难的岁月中日渐苍老。

  2008年,对我和我们整个家庭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和妹妹同一年高考,并同时考上了大学。可我却在喜悦中寝食难安。每年几万元的费用,让父母身心俱疲,这对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农民之家,无疑是一个天大的负担。妹妹很懂事,对母亲说:“娘,让姐姐读书吧,我想去打工供她念书。”我觉得自己考得没有妹妹好,也争着要去打工。母亲拉着我们的手说:“孩子,书还是要读的,咱家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们读书的,只要对你们以后好,娘心里就知足。”之后,父母便四处奔波找人卖粮、打工赚钱,为我和妹妹凑上大学的各项费用,当我看到母亲用一年所有粮食换来的钱却只够妹妹一个人的学费时,我哭了,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以后让我爹娘过上好日子。

  入学之初,由于我和妹妹同一年念大学、弟弟读高中,爷爷奶奶年迈,父母苦苦支撑着这个家,高昂的学费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入不敷出。于是,我申请了贫困助学金。当然要得到这笔助学金,我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诉说自己的不幸与贫穷。同学们都很善良,我也顺利得到帮助,我的大学也由此拉开序幕。我理解父母供我念大学的艰辛,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因为父母的贫穷,而责怪他们。尽管贫穷会带来恐惧、压力,有时还有绝望,它意味着许许多多的羞辱和艰辛。可这些,都在父母的支持与疼爱中,在他们的默默付出与操劳里,也变成我坚毅前行的动力。

  大学毕业,河北高速发布了招聘简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了层层选拔,幸运地加入了高速这个大家庭,妹妹也通过多次考试最终进入检察院工作。终于,父母因我们而骄傲,到现在,我依然记得父母逢人便讲的那份欣喜。如今,我和妹妹都已成家,弟弟也步入工作岗位,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虽然我们没有学而优则仕,亦没有过上奢华的生活,但我们却拥有了平凡的快乐。由于过早地感受到人情冷暖,体会到世态炎凉以及生活的艰难,我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的父母虽没有文化,却用自己的勤俭、坚韧、自立,为我们三个孩子架起一座通往美好生活的桥梁。勤俭、坚韧、自立,我们的家风也许简单,不成体系,但它是我们的精神基石,是我们家庭内在的精神纽带。曾国藩有云:“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会继续“维持”、传承家风,感恩父母,铭记美好,相信天道酬勤,未来可期。(宋士娇)

  责任编辑:王冉冉 杜楠


原文链接:http://jtt.hebei.gov.cn/jtyst/jtzx/jtfc/1016544875092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